一文讀懂:股權激勵的“三重境界”
董秘高研班優惠招生中!好誠明VIP俱樂部火熱招募會員中,歡迎您的加入
股權激勵具有三重境界,即從企業管理的層面、企業戰略的層面、員工激勵的層面去理解股權激勵。
第一重境界:規范薪酬體系 從企業管理的層面將股權激勵作為規范薪酬體系的工具。 中國企業的短命是令人扼腕嘆息的,據統計,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約為3年。 中國企業之所以難逃“各領風騷兩三年”的宿命。 縱然有商業模式的錯位和市場競爭的殘酷,但從人才激勵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的短命在于其缺乏長期激勵機制。 激勵一個團隊完成一個項目并不難,通過高工資、高提成、高獎金就可以輕松搞定。 但是,要激勵一個團隊為成就一番事業而獻身則非常不易,因為短期激勵工具的激勵效果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迅速衰減。 從這一點來說,缺乏長期激勵機制的企業與其說是在辦公司,倒不如說是在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更為貼切。所以,企業的短命是在所難免的。 解決人才激勵難題,股權激勵的引入不可或缺。尤其是對于高層次人才來說,工資、獎金、提成等相對“靜態”的短期薪酬因素無疑是缺乏吸引力的。 同理,沿著“調控靜態數量”這樣的思路也不可能解決目前備受爭議的“高管薪酬難題”。 比較明智的做法是在核心人才的薪酬結構上做文章,適時引進股權激勵。 不同于工資和獎金,股權激勵的推行實現了企業利益與員工個人利益的有效綁定,員工從“薪酬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成了“薪酬的主導者”。 個人越努力,所持股權所代表的價值越高;而更為重要的是,員工在拉升股權價值的同時也拉動了企業整體績效的提升。 在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價差式”股權激勵機制的威力猛得驚人。 作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微軟的崛起并不是因為技術、運氣和人際關系。 而是得益于股票期權這種“價差式”激勵工具的巨大推動力。 第二重境界:優化治理結構
從企業戰略的層面將股權激勵作為優化治理結構的重要保障。 不同于工資和獎金,股權授予出讓的不僅僅是一份利益,更是一份權力。 作為公司治理的基礎,股權結構的改變必將引起公司控制權安排、資源配置能力、管理效率等一系列治理制度的調整。 甚至會引發企業價值理念的轉向,因股權結構不合理所導致的內訌風波可謂屢見不鮮。 從企業發展階段論來看,對于創業期的企業,面對中國寬闊無際的消費市場,只要能經營好產品就能分一杯羹。 或者說,創業期的企業只要能做好“管理”就能求得生存。 但當企業有了一定規模之后,進入成長后期或成熟期,其重點將由“管理”轉向“治理”。 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認真研究商業模式、決策機制、用人機制、激勵機制等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客觀地講,股權激勵所引發的股權結構調整對原始股東持股比例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 但若從提升公司治理效率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對于要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國企,還是要完成“去家族化”的民企,股權激勵的積極效用都是不容小覷的。 對于上市公司以及處在成熟期的非上市公司而言,優化股權治理主要是規范并理順股東大會、董事會及監事會之間的關系。 從法規制訂與公司制度建設上進一步約束管理層的決策行為。 在激勵時對股權的授予、行權、解鎖、退出機制等關鍵環節嚴格把關,從而妥善解決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最終實現股東行為與管理者行為的一致性。 對于處在成長期的中小企業而言,由于缺乏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可供參照,其治理水平非常不容樂觀。 所以,股權激勵不僅僅是一種“授利”行為,而更應注重完善公司授權體系、規范公司決策程序。否則,中小企業的股權激勵極易蛻化變質成一項不疼不癢的福利。 第三重境界:點燃員工激情 從員工激勵層面將股權激勵作為點燃員工激情的重要手段。 股權激勵是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與其他激勵方法相比,股權激勵具有長期性。 另外,作為開啟知識型員工創造力閘門的最后一把“金鑰匙”,股權激勵也要發揮應有的激勵魔力,必須想方設法將其打造成一種“稀缺品”。 否則,股權激勵極易成為企業資產流失的漏斗,造成企業控制權旁落。 打造股權激勵“稀缺品”,關鍵在于審慎考量員工的激勵資格,并設計與企業管理主題和員工心理預期相適應的激勵模式。 △ 從激勵資格的確認來看 人力資本價值評估、難以取代程度衡量、歷史貢獻評定、敬業度審查等工作非常重要。 激勵為主、獎勵為輔,這是股權激勵的根本宗旨,所以激勵份額應向那些附加值高且難以取代的員工傾斜。 如果員工的業績在短時間內可以完全呈現,則對其實施股權激勵并不合適。 另外,為規避“辭職套現”、“變相分贓”等有悖職業道德的不良現象,對員工的歷史業績表現及敬業精神進行審查也是不可或缺的。 △ 從激勵模式的設計來看 不管是對于成長期的“價差式”激勵,還是對于成熟期的“分紅式”激勵,激勵對象為獲取激勵成果所付出的代價越高,股權激勵的效果越明顯。 在機會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員工的工作心態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他們不僅會通過拉升企業經營業績的方式提高股權未來的增值收益,而且還會借助于有效的成本節約來提高股權當期的分紅收益。 同時,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途徑和標志,極大的利益誘惑也會激發非股權激勵對象奮發圖強,自覺提升自身人力資本價值的含金量。 免責聲明:所載內容來源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